本网讯(通讯员 代梦瑶)宜昌茶产业历史悠久,是“万里茶道”重要节点,但当前面临产业升级缓慢、文旅融合不足等发展瓶颈。7月6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志远”志愿服务队深入宜昌市,围绕“茶产业与红色资源融合发展”开展专题调研,旨在探索一条兼具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深耕基层、躬行实践、深入对话等方式,团队将重点研究如何将当地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当地茶农增收和产业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图为团队成员抵达调研地点开展工作 周旋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抵达调研地点开展工作 周旋供图
为更全面地掌握沙坪村茶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我们首先与村助理万成龙先生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围绕红色资源与茶产业融合、青年参与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话题展开对话。谈及红色资源融入茶产品,万成龙表示目前存在困难:“政府补贴不足,劳动力短缺,难以规模化生产。但可以通过红色文化体验活动增强游客体验。” 关于青年如何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万成龙结合本村实际提出了具体建议:“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比如学设计的可以帮我们优化农产品包装,学营销的可以协助开拓线上销售渠道。去年就有返乡大学生帮我们建立了电商合作社,效果很好。”他特别强调,青年参与乡村振兴要“接地气”:“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的项目,而要立足村里的实际情况。像我们村茶产业基础不错,但缺乏品牌影响力,大学生可以在这方面多想办法。”这次访谈让大学生更了解乡村振兴挑战,也为青年参与提供了思路。
图为万助理就当前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说明 徐欣恬供图
晨雾未散时,我们跟随沙坪村的茶农踏上蜿蜒的山径。露水沾湿衣袖,青翠的茶垄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指尖掠过沾露的嫩芽,清冽的茶香混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茶农粗糙的手指在枝头翻飞,三指一掐,嫩芽便落入竹篓,动作娴熟如诗。我们学着采茶,总难把握分寸——不是掐碎叶片,就是漏掉最嫩的一芯。
周旋供图图为团队成员俯身茶垄间,躬身采茶体验农事辛劳 周旋供图
图为万助理手持新制的茶叶向我们介绍 黄啸宇供图
“采茶要心静,像对待自家的娃娃一样。”茶农的话让我们恍然。这一捻一摘间,忽然懂得万助理所言的“量产困境”从何而来——茶产业需要的不仅是劳动力,更是时间的沉淀。当阳光穿透云层为茶山镀上金边时,我们弯腰采摘茶的瞬间,更深刻地体会到:乡村振兴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代代相传的手艺里,藏在青年人愿意弯下腰的每一个当下。
青山环翠,我们跟随万助理走进村里的制茶车间。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山间的宁静,鲜嫩的茶叶在传送带上缓缓流动,经过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现代化设备的加工,渐渐散发出浓郁的茶香。“现在制茶都靠机器了,效率高多了。”茶农指着嗡嗡运转的设备告诉我们,“以前人工制茶要忙活一整天,现在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机械化生产让传统茶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但老师傅们依然守在一旁,时刻关注着茶叶的变化,确保每一片茶叶都达到最佳品质。
穿过溪流,一座红黑色的亭子矗立在山间,“忠烈亭”三个字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亭内石碑上镌刻着革命先烈的名字,斑驳的字迹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这座亭子是为纪念抗战时期牺牲的二十多位烈士而建,他们中就有当年的茶农子弟。“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要用双手创造幸福。”老人的话语在亭间回荡,让我们明白这片茶山不仅孕育着茶叶,更传承着红色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在忠烈亭向烈士鞠躬致意 周旋供图
上午的阳光洒满村落,我们在老茶农的院子里,听他们讲述茶产业的现状与期盼。“现在最大的困难是销路,好茶叶卖不出好价钱。”张大爷叹息道,“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采茶季人手都不够。”但谈起未来,老人们眼里又闪着光:“要是能搞电商销售,再开发些茶旅项目,咱们村的茶产业肯定有出路!”这些朴实的愿望,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也思考着青年一代该如何助力这片土地焕发新生。
图为村民向调研人员反映茶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宋瑾供图
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脚下的泥土、手中的茶叶和老乡们期盼的眼神。我们学到了茶产业背后的学问——从清晨采茶的辛劳到现代化制茶的精细,从红色历史的厚重到销售渠道的困境,每一环都凝结着茶农的汗水与智慧。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或许暂时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用专业知识帮村民设计包装、学习电商知识助力农产品销售、用新媒体传播茶文化和红色故事。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年轻人俯下身、沉下心,在田间地头读懂中国。未来,我们会继续关注沙坪村的发展,把这次实践的所见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