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市宁洱县勐先镇的竹山村,有这样一幅风景线:一座座青翠茶山,从山脚延伸至山巅,茶园绵延数公里。放眼望去,不见竹影,却是满园新茶。就是这样一个没有名山背景的“小茶村”,在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茶叶产值突破3000万元,成为宁洱县首个“三千万茶村”。
竹山茶 通讯员 苏红亮 摄
竹山,如何长成?
茶园从“种出来”,茶业靠“干出来”
“我们全村共11000多亩茶地,户均30亩左右,人均也有7亩。”竹山村党总支副书记张辉自豪地说,“两年产值破三千万,村民靠茶叶平均一年能挣1.6万元,茶叶成了村里的‘摇钱树’。”
竹山茶 通讯员 苏红亮 摄
从1992年起,竹山村因茶厂带动开启规模化种植,如今,村里八成时间都围着茶园转,季节一到,外地采茶工稳定超过百人。每到春茶采摘季节,天未亮村民已背起茶篓进山,一干就是一整天。
茶农李江琼正忙着采夏茶:“春茶最忙,一年下来我家茶叶收入差不多有7万元,靠山吃茶,吃得安心。”
李江琼采摘茶叶 通讯员 陶平 摄
老茶园“复兴”,年轻人接棒“翻红”
不仅有现代茶园,竹山村还保留了3000亩乔木茶园,枝干高大,管理精细,以低密度种植换取更高茶质。“乔木茶每年能贡献500多万元产值,”张辉介绍,“市场越挑剔,我们越要种得出精品。”
这片乔木茶园,也成为吸引青年返乡创业的重要“试验田”。“我们想做的是一杯大众能喝得起的优质乔木茶。”“90后”李德华带着几位年轻人回乡成立了“小背箩茶业”,从茶园管理到采摘制作亲力亲为,在电商、展会等多个平台上推广“竹山茶”。
李德化在采摘乔木茶 通讯员 陶平 摄
他们向父辈学习传统工艺,也将直播、电商等新理念引入山村,一边传承,一边创新,让“竹山茶”这个曾默默无闻的名字,逐渐被更多消费者认识。
竹山茶加工 通讯员 陶平 摄
“直播间+晒棚”,卖茶也可以很“时尚”
走进宁洱布都茶叶专业合作社,蓝天白云下的晒棚就是直播间。“没有喝过竹山茶的朋友,推荐你们试试我们的森林茶,回甘快、香气足,还有有机认证……”副理事长秦道淮每天都在镜头前为茶代言。
秦道淮直播销售茶叶 通讯员 陶平 摄
成立于2014年的布都合作社,现有成员80余户,均为竹山茶农。合作社主打乔木茶,通过全程标准化管理拿下有机认证,年产干茶近30吨,年销售额超300万元,主要销往长三角地区。
竹山茶 通讯员 苏红亮 摄
下一站:深加工与交易市场
当前,竹山村茶叶加工厂稳定在10家以上,年产干毛茶180吨,但张辉坦言:“深加工还有很大空间,接下来我们将争取建成茶叶精深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真正把附加值留在村里。”
竹山茶探索品牌化发展 通讯员 苏红亮 摄
宁洱县茶叶和特色生物产业发展中心也为竹山村提供了技术和政策支持。“目前,全村有机茶园达3000亩,我们将持续培训指导,推动绿色、有机发展。”该中心农艺师钱永春说。
开屏新闻记者 杨质高 通讯员 陶平 苏红亮 付会 杨斯喻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