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285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42个词条
01
最近读到《让你爱不释手的超实用日常经济学》里关于1美分硬币的章节,深有启发。
在美国街头,随处可见被人丢弃的1美分硬币。
这个曾经在1909年能买几个鸡蛋的小铜板,如今制造它的成本(1.4美分)已经超过了它的面值。
这意味着每生产一枚硬币,国家就要亏损0.4美分。
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看,这简直是个荒谬的存在。
这个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当成本高于收益时,任何事物都会变成"鸡肋"。
所以,做任何事都要考虑付出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我们才能采取行动;而当收益小于成本时,我们则要慎重考虑。
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不见得人人都会理性行动。
比如书中就提到,超过2/3的美国人依旧希望1美分硬币能够继续流通。
除了担心废除1美分硬币会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许多美国人还认为,1美分硬币代表着美国文化的一部分,随便取消是对文化的不负责。
为了保留1美分硬币,2006年美国无线电话公司还曾发起过一项“拯救1分钱运动”。
对于美国造币局来说,它要考虑的不仅是成本和收益关系,还要考虑美国民众的情绪以及其他政治文化因素。
这也是1美分虽然成为“鸡肋”但是仍然流通的根本原因。
这个现象也让我意识到:有时候坚持一件事,不是因为划算,而是因为值得。
02
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说过:"不是所有价值都能用金钱衡量。"
1美分硬币的故事完美诠释了这句话。
虽然制造1美分在经济上不划算,但超过2/3的美国人仍希望保留它。
为什么?因为它承载着文化记忆,代表着一种情怀。
这让我想起外婆那个补了三次底的搪瓷茶壶,壶嘴都磕破了,她仍每天用它泡茶。理由是"新壶泡不出这个味道。"
这种"亏本也要做"的坚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同事小王,明明点外卖更省事,却坚持每天6点起床给女儿做卡通便当。她说:"看到女儿打开饭盒时惊喜的表情,再麻烦也值得。"
小区门口那对坚持手磨豆浆的老夫妇,明明用豆浆机更省力,但他们说:"街坊就爱这口老味道。"
一个远房亲戚,放弃高薪工作回老家接手祖传的酱油作坊。所有人都说这买卖不赚钱,可他却说:"总得有人守着这些老手艺,不然以后孩子们连真正的酱油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了。"
这些"不划算"的坚持背后,藏着最朴素的生活智慧:有些价值,不能用计算器来算;有些温暖,不能用扫码支付来兑换。
就像那枚小小的1美分硬币,它的价值从来不在于能买什么,而在于它承载的那些无法被替代的记忆与情感。
03
人的决策从来不是纯经济的,情感溢价往往比金钱更重要。
生活中最珍贵的,往往就是这些"不划算"的坚持。
在这个精于计算的时代,或许我们都该保留一些"亏本"的坚持:
给重要的人手写一封信;
为家人熬一锅费时的老火汤;
保留那个明知不赚钱但热爱的小爱好。
因为正是这些"不划算"的坚持,让生活不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有了温暖的底色。
就像经济学家说的:"真正的财富,是那些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价值。"
1美分硬币教会我们:有些坚持,再亏本也值得。
这不是经济学能解释的智慧,却是让生活值得过的理由。
在这个连爱情都要计算投入产出比的时代,每个人或许都该问问自己:
当所有东西都在追求最高效率时,我们是不是正在弄丢生活里最珍贵的部分?
上一篇:两大稀土巨头宣布提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