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5月16日电(记者王雪冰)驼铃声声,古道悠悠。300多年前,在亚欧大陆上,大盛魁商号的2万峰骆驼满载茶叶和其他货物延绵如长龙,踏着万里茶道向西方缓缓前行。
时光流转,古道驼铃虽已远去,但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历史文化旅游区的大盛魁博物馆集群中,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正在以全新的方式“活”起来。游客穿梭其间,能沉浸式感受万里茶道的繁盛景象。
走进大盛魁博物馆集群的院落,青砖黛瓦的古朴建筑将游客拉回那个年代。漫步其间,商号中算盘珠的碰撞声与银钱叮当声仿佛再一次在耳边响起。
大盛魁博物馆集群入口处。新华社发
大盛魁博物馆集群依据大盛魁商号历史原貌及万里茶道文化脉络建造,有马头琴博物馆、永盛钱币博物馆、茶博物馆、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等展馆,2000余件文物将万里茶道的商贸故事娓娓道来。
17世纪末,随着中俄茶叶贸易的逐渐兴盛,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北至俄罗斯圣彼得堡,绵延1.3万公里的万里茶道,成为继丝绸之路后在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贸通道。以大盛魁商号为代表的晋商从南方采购茶叶和各类货物,以骆驼为运输工具,连接我国与北方邻国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
大盛魁博物馆集群俯瞰图。新华社发
在大盛魁文化博物馆,泛黄的账本、特制的驼鞍和斑驳的茶箱静静陈列,大盛魁商号的商贸盛景跃然眼前。大盛魁自山西右玉杀虎口起家,后总部迁至归化城,也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逐步发展成雄踞草原的跨国贸易商号。
如今,大盛魁已成为呼和浩特的重要文化地标,文艺演出、汉服体验、游园赏花、非遗体验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游览。点心、古陶瓷修复、皮艺、银饰……园区内的非遗巷云集了十几间手工艺品店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马家“精点心”制作技艺的400多款糕点香气四溢,皮具工匠在店铺门前捶打修剪皮具,身着汉服的游客在摊位前驻足问询,烟火气再一次充盈大盛魁。
游客在大盛魁博物馆集群中的非遗巷内游玩。新华社发
不仅如此,大盛魁博物馆集群还致力于让文化“活”起来。不久前,永盛钱币博物馆组织300名小朋友参与“古钱币遇上天文”“清明香囊手作”等趣味活动,以钱币为线,串起科学、民俗、非遗的多元体验。“我们不断尝试打破传统展陈模式,将静态展示与沉浸式体验相结合,让非遗传承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大盛魁博物馆集群负责人王鹤介绍。
去年,大盛魁博物馆集群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研学旅游基地和呼和浩特市科普教育基地,以“万里茶道”“寻瓷记”“钱币里的盛世中国”“民族大融合”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广受好评,2024年初至今已举办近180场活动,接待来自内蒙古、北京、山西等地的研学学生约1.8万人次。
为进一步激活文化资源,大召历史文化旅游区创新推出沉浸式剧目《万里茶道万里情》,以戏剧形式还原往日商队跋涉草原的恢弘场景,增强游客参与感与文化认同感。“玉泉区积极整合塞上老街、烧卖美食街等本地特色文旅资源,打造‘历史+节庆+消费’融合发展模式,有效推动文化流量向经济‘留量’转化。”玉泉区委书记刘志强说,“2024年,玉泉区共接待游客5344.4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6亿元,创历史新高。”
上一篇:生产茶叶污水处理设备
下一篇:一片茶叶何以撬动千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