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点剧集,9月9日,抗战剧 《归队》迎来34集大结局,可以说,这部剧的整个叙事风格,以及大结局,都震撼了和平年代的我们。
结局的基调是“全员悲剧”,然而正如新华网评价:“真实的历史无需神化,只要真诚展现,就能打动人心”。
在八棵松那棵高大的松树前,汤德远、高云虎、万福庆,看着树上刻着的编号,庄严地举起了右手,他们告诉队友老山东、田小贵,和早在去苏联休整前就牺牲的花儿,他们来归队了。
他们面对牺牲的战友的编号,鸣枪告慰英灵,是这些牺牲的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抗战胜利的朗朗青天。
关于结局
老山东(鲁长山)作为抗联小队的主心骨,在31集突然牺牲,临终前仍惦记着“归队”的承诺,这毫无主角光环的牺牲,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性。
田小贵是观众最意难平的角色,他本是富家少爷出身,他放弃优渥的物质生活投身抗日,在残酷的战争中经历了非人的折磨,他被药物控制,被大家怀疑叛变。
但他最终以自杀式反扑完成救赎, 他假意叛变引敌入局,与川野同归于尽,实现自我救赎,令人泪目。
汤德远是两度反转的人物,他一度脱离队伍,后因儿子被杀醒悟,前期他被观众误解为叛徒,实则是背负骂名的卧底。
大阔枝代表了当时的普通爱国女性,她们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支援抗日,结局却是悲剧,大阔枝救下高云虎并支援抗联,但终身未等到爱人归来。
高云虎被大阔枝救下后幸存,最终与福庆、汤德远三人成为小队仅存的归队者。
剧作的现实主义意义
剧中通过真实而悲壮的群像结局,展现了抗联战士的牺牲与坚守,从物理意义上的归队,到精神归队,本剧将抗联精神具象化为对信念的永恒追寻。
《归队》的大结局通过东北抗联六人小队的悲壮命运,深刻揭示了牺牲与信仰的永恒价值。
《归队》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是鲁长山(老山东),他集中体现了东北抗联战士的核心特质与精神内核。
剧中鲁长山作为队伍灵魂人物,其形象承载了更厚重的历史感。
田小贵和汤德远,代表了英雄主义的平凡底色,抗联成员并非天生英雄。
田小贵从富家少爷到受尽折磨、残废牺牲,汤德远从动摇到卧底觉醒的成长,都证明英雄是在绝境中坚守的普通人。
肖铁林这个角色代表了人性的复杂与灰色地带,他一直就是墙头草,通过算计保全性命,揭示了人性中利己的一面。
老山东未活到最后一集,花儿的孩子死亡,田小贵双手残废后仍牺牲。这种结局的惨烈还原了抗战的残酷,这个结局告诉我们,胜利靠热血铸就,胜利是多么来之不易。
抗战剧《归队》,也有很强烈的现实主义意义,比如作品所表现的“逆境中坚守道德,绝境中保持希望”的精神,回应了现代观众对现代社会的思索。
这些现实主义手法不仅激活了抗战题材的现代表达,也为同类创作提供了“去概念化”的新范本。作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点作品,《归队》通过微观视角与宏观历史的结合,实现了对民族记忆的当代表达。
观众在大结局的震撼中反思,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苦难后依然选择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