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风与潮》
电视剧《风与潮》以澳门杰出华人代表投身抗战的壮阔史诗为脉络,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联合爱奇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广州广播电视台等机构共同出品,广东广播电视台立项,湖南和光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精心摄制。这部汇聚粤澳湘三地文化力量的作品,既是影视湘军锐意创新与大湾区开放包容的深度融合,更是广州以文艺精品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弘扬民族精神的生动实践。
前瞻布局显魄力
广州资金扶持筑牢创作根基
广州对《风与潮》的扶持始于对剧本核心价值的深度洞察。2024年初,广州市委宣传部组织专家团队对送审剧本进行三轮论证,认定其“以澳门商帮抗战史折射中华民族精神图谱”的创作立意,既填补了澳门抗战题材影视空白,更契合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
基于此,广州率先将该项目纳入“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资金”重点培育名单,提供前期资金支持剧本深化,联合澳门理工大学专家担任顾问参与史料核证,确保历史叙事与艺术表达的双重精准。这一系列前瞻性举措,为剧组主创团队七年间数十次赴澳门调研、访谈抗战家属及历史学者提供了坚实保障。
省市联动强保障
广州宣传矩阵扩大作品影响力
在创作推进过程中,广东省与广州市形成资金扶持“双轮驱动”:该剧于2025年6月获“广东省文艺精品(文艺人才)扶持专项资金”追加支持,7月更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周年重点项目”。一方面,组织广州日报、广州广播电视台等市属主流媒体积极参与;另一方面,联动大湾区新媒体平台,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推广活动,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
此外,广州影视产业服务中心也积极作为,全力协调剧组在广东省内开展勘景与拍摄工作,为剧组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一系列举措,为剧集画面质感的提升和历史氛围的精准呈现筑牢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
▲任嘉伦(右)、谭凯(左)。
多维支持显担当
广州文化资源赋能艺术升华
广州市不仅提供资金与宣传支持,更深度整合文化资源助力创作:协调抗战文物展陈资料供剧组参考,组织广州粤剧院为剧中“梁红玉击鼓退金兵”场景提供拍摄支持和艺术指导,联动江门、佛山等主管部门协调取景拍摄。这种“资金 +资源+服务”的全链条支持模式,使《风与潮》在艺术表达上实现了历史厚重感与现代审美性的统一。
该剧最终荣获国家广电总局2025年度电视剧引导扶持资金,并成为国务院新闻办推介的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作品,充分印证了广州文艺扶持政策的系统性成效。
湾区共鸣谱新篇
广州制造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强音
作为首部全景式展现澳门抗战历史的电视剧,《风与潮》通过澳门商帮支援抗战的鲜活故事,彰显中华民族不屈精神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深厚情谊。该剧的创作历程,正是广州发挥国家中心城市文化辐射力、推动大湾区文艺协同发展的缩影。从资金扶持到资源整合,从艺术指导到宣传推广,广州以“全周期管理”理念护航精品创作,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鲜活的文艺范本。
▲(左起)任嘉伦、谭凯、蓝盈莹、马启越。
主创分享
澳门抗战:重要而隐秘的物资输送线
▲(左起)赵润南、马启越、谭凯、蓝盈莹。
在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多以正面战场厮杀为核心的创作背景下,电视剧《风与潮》选择了另一重叙事维度。总编剧黄晖聚焦战争中容易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层面——战略物资供应,并通过澳门“孤岛时期”爱国人士的事迹,揭示一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黄晖提到,很多人误以为中国抗战时期的战略物资主要依赖外部援助,如知名的“驼峰航线”,但事实远非如此。有数据表明,“驼峰航线”运送物资的八成以上实际用于驻华美军,而分给数百万中国军队的不足14%。更令人震撼的是,这条航线运输总量不到港澳爱国华商为中国及盟军所运送物资总量的十分之一。
“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尤其是剧中展现的澳门先辈——在三年八个月中,靠小船夜行,以巨大勇气穿越日寇立体封锁,完成了这一英雄壮举。”这段由普通华人用生命支撑国家命脉的历史,值得被铭记。《风与潮》不仅是对一段独特抗战史的还原,更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当代回应。
主演分享
任嘉伦
以诚入戏,无我无惧
演员任嘉伦在《风与潮》中饰演澳门爱国商人何贤。首次接触剧本,他便被这一基于真实历史的角色与故事深深吸引。
为贴近人物,任嘉伦查阅史料、揣摩角色心境。他表示,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将真实历史人物与剧本艺术形象完美融合”,力求自然、真挚地呈现何贤的智慧、谋略与大局观。“何贤是勇者、是侠士,更是在至暗时刻追寻希望的探索者。”能够出演这一角色,他倍感荣幸,也希望通过表演唤起更多人对这段历史的关注。
谭凯
鞘中利剑,信仰如磐
演员谭凯饰演代号“佛手”的中共在澳最高领导人柯麟——表面是仁心名医,实则为隐秘战线的核心人物。他以“冷静、智慧、从容”把握角色气场,将其喻为“鞘中利剑”:隐忍中积蓄力量,关键时刻锋芒毕露。
饰演真实历史人物,他抛开外形模仿,深入精神世界抓住“信仰”这一内核。谭凯表示,能饰演柯麟倍感荣耀,也相信这部剧能将那个时代无名英雄的信念与担当真实传递给观众。
马启越
少年儒商,勇担大义
演员马启越于《风与潮》中饰演澳门爱国商人马万祺。他以“年少有为、少年老成”解读角色,由衷敬佩历史上马万祺先生年少担纲、斡旋各界、支援抗战的家国情怀。
为贴近人物,他认真揣摩谈判斡旋、争取物资的戏份,更深切体会到前辈抛却私利、为国奉献的伟大。片中对峙外商、结识何贤、解决粮荒危机三场重头戏,表演细腻动人。在马启越看来,马万祺与何贤、柯麟因共同信念而同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期望通过自己的演绎,真实呈现前辈的赤子之心与时代担当,不负观众期待。
蓝盈莹
琴心剑胆,热血深情
演员蓝盈莹饰演热血爱国的小提琴家乔音婉,她以“热血、坚韧、爱国、率真”概括角色。为贴近人物,她苦练小提琴演奏,更努力沉浸于抗战年代的情感世界,理解国破家亡之下普通人的抉择。她从情感内核出发,赋予乔音婉“守护身边人”的信念。
蓝盈莹认为,《风与潮》不仅呈现了一段热血群像,更以细腻情感打动人心,传递家国情怀与和平的珍贵。
李纯
温柔坚韧,为爱则刚
演员李纯以“坚强、温婉、善良”定义她所饰演的郭绮文——一位以家庭为天的传统女性。在她看来,角色的内核正是“对家纯粹的爱”,日常琐碎中亦见深沉的幸福。
随着剧情推进,郭绮文也从最初的顺从走向勇敢与担当。李纯细腻诠释出她与何贤之间“彼此成就、互为支撑”的情感,并借一场变卖家产、围烛守夜的戏,道出“家人相伴,无惧难关”的感人力量。她希望观众能从这段历史中感受到情感共振,汲取勇气。
剧情概述
《风与潮》:烽火岁月中的澳门脊梁
▲任嘉伦(左)、李纯(右)。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其后马尼拉、新加坡等东南亚重镇都被日军攻陷,而唯有澳门,一直未被日军攻击,成为当时太平洋战场上的“孤岛”,一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这段三年零八个月的时期被称为“风潮时期”。电视剧《风与潮》首次全景式还原了这段上世纪40年代以何贤、马万祺为代表的澳门爱国人士,在日寇围困下惊心动魄的抗战传奇。
剧集讲述自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澳门跃升为国际战略物资中转枢纽与情报中心,被推至历史的前台。在澳葡政府坚持“中立”的背景下,各方势力在澳门半岛肆意横行,其中尤以日军泽荣作特务机关活动最为猖獗。危难之际,中共地下党员柯麟与爱国华人何贤、马万祺等人挺身而出,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团结并引领广大澳门爱国同胞,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与日寇在金融、情报、物资等多条战线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较量。这一过程也使何贤、马万祺等澳门爱国华人愈加清晰地认识到: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挽救中国,为中华民族带来新的希望。
▲任嘉伦(右)、胡明(左)。
澳门的抗日救亡运动不仅助力本土同胞度过史上最艰难的“风潮”时期,更为全中国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筹集了大量紧缺物资和资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风与潮》以七年磨一剑的匠心,将澳门抗战的壮阔史诗凝于荧屏。值此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部作品不仅复现历史,更以赤子之心致敬暗夜中擎起微光的无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