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执导且参演的《戏台》,终于来了。
无论是陈佩斯过去的名气,还是后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都让《戏台》这部陈佩斯归来后的首部荧幕作品,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存在。
可惜的是,点映过后,这部《戏台》的口碑,却是毁誉参半的。
首当其冲的“毁”,就在于这部戏出现了一个“工具人”:六姨太。
六姨太的存在,注定了《戏台》的口碑分很难上去,原因很简单:这个角色在剧中全程充当“工具人”的效果,有她,并不会更精彩,没她,不会伤筋动骨。
更重要的是:六姨太为这部戏提供了“摇床”的戏份,这样的设定,在女拳横行的时代,是非常招人谩骂的。
果不其然,现在互联网上,已经有“男凝”、“老登”等针对《戏台》的谩骂了。
当然。
就算是抛开“六姨太”的存在,《戏台》也并非清一色的好评!
之所以把六姨太放在最前边,主要是有关“六姨太”的口碑,不夸张地说:只有情绪输出,毫无营养可言,不具备任何的参考性。
《戏台》真正的“毁誉”,主要在剧情与故事,非常的平庸,没有太高的升华,黄渤也只是黄渤,并无太大的亮点,整体来看:《戏台》, 只有情怀。
不过相比于故事平庸的“毁”,《戏台》的赞誉,显然更丰富多彩。
首当其冲的,就是这部戏埋在“平庸故事下”的深刻隐喻:《戏台》的隐喻有两种。
第一重甚至不算是隐喻,都快摊开牌了:黄渤主演的“大嗓儿”只是茶馆小二,只因跟人吹嘘一二什么角儿都见过,什么戏都能喉俩嗓子,于是被刚刚入城的大军阀洪大帅误以为他是名角儿。
想看戏的洪大帅,点名让大嗓儿唱霸王。
于是就有了《戏台》名场面:台上是外行的大嗓儿唱的霸王,台下是翘首以待“名角”金啸天登台不成而要退票砸场子的观众,在台的后边,是带着兵,拿着枪,强硬地指挥戏班子的人改戏,要求“霸王不能死”的洪大帅。
时代背景下的强权与人物,还有摆在明面上的陈佩斯想要表达的含义:外行指导内行,必然乱成一锅粥。
隐隐约约,有在映射当年退隐之事的韵味儿。
除了摆在明面上的“外内行”隐喻,其深层次的隐喻,是对时代的致敬。
《戏台》的戏剧性在于:洪大帅熙熙攘攘乱指挥的时候,就是洪大帅带着兵攻城的时刻,前一秒还是“人上人”的洪大帅,只能提起裤子就跑路,前后反差之大,何尝又是一场“戏”?
人生如戏,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但这并不是最绝的!
更绝的是:蓝大帅入城后,就看上了男旦凤小桐。
这一刻,城头的旗帜在更替,城内的“掌权人”在更换,唯一不变的,就是什么都没变,洪大帅变成了蓝大帅又如何?没准过几天,蓝大帅又变回了洪大帅或者变成了黑大帅。
《戏台》的故事是否平庸无法评定,但从时代的致敬与深刻的人性隐喻来看,《戏台》兴许无法和众多经典相比,但在这个暑假,绝对算得上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