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位读者的留言,提到了美国星级酒店提供滴滤咖啡机,感谢这位读者朋友的留言。
不过咱们今天不聊美国酒店的咖啡机,咱们聊聊美国公司里的茶水间/咖啡间。
我国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一些外资企业特别是美资企业,在国内的公司设立了茶水间,提供一些免费的餐饮设备和零食饮品供员工使用。
在美国公司,茶水间文化更是非常普遍,他们茶水间文化发达,因此他们的茶水间的常见叫法也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说法暗含了企业文化差异。
普遍的叫法是Break Room,字面意思是"休息室",标配咖啡机+微波炉,硅谷科技公司爱用,比如谷歌工程师会说:"Meet you at the break room for kombucha"(约你去茶水间喝康普茶)。
如果是东海岸的金融圈,则一般叫Pantry,因为美国社会,金融约等于精英,他们似乎不喜欢和西海岸搞技术的公司混为一谈,所以就不喜欢叫Break Room。这源自律师事务所/投行,暗示有专人补充物资,例如,纽约高盛员工会说:"The pantry stocks Illy capsules"(茶水间备有Illy胶囊)
此外,中西部还有Kitchenette的叫法,字面是"小厨房",强调基础功能,西海岸科技公司也有叫Micro-kitchen,特别是在谷歌/脸书等公司的豪华版茶水间会这么叫,比如:"Alex is coding in the micro-kitchen"(Alex边喝冷萃边写代码)
才外,还有叫Coffee Station,强调咖啡核心地位,常配Keurig胶囊机,例如波士顿生物实验室常见;也有叫TEA ROOM的,例如苹果公司总部。
茶水间一般标配咖啡机和热水机
美国职场和我国还有一些区别,茶水间(break room)不仅是员工休息和用餐的场所,更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水间文化反映了美国公司对员工福祉、工作效率以及团队协作的重视,它既是员工短暂逃离工作压力的避风港,也是促进社交互动、创意碰撞和非正式沟通的关键空间。
谷歌公司总部茶水间
早在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和办公室文化的兴起,美国企业开始为员工提供专门的休息区域,以提高工作效率并满足劳动法规的要求。
早期的茶水间通常非常简陋,仅配备简单的桌椅和饮水设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科技公司和创意产业的推动下,茶水间逐渐演变为一个多功能的社交和放松空间。
尤其是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硅谷的科技巨头如谷歌、苹果和脸书重新定义了茶水间文化,这些公司将茶水间设计成充满活力的空间,提供免费零食、咖啡机、舒适的座椅甚至游戏设施,以吸引顶尖人才并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谷歌总部茶水间
咖啡机、冰箱、微波炉、饮水机是标配。许多公司还提供免费的咖啡、茶、零食甚至新鲜水果。一些大型企业甚至设有小型厨房,员工可以自己烹饪或享用公司提供的餐饮服务。
谷歌总部茶水间
茶水间通常装饰得温馨而现代化,配备舒适的沙发、桌子和自然采光。一些公司还会在茶水间放置绿植或艺术品,以营造轻松的氛围。
在科技公司或初创企业中,茶水间可能设有桌上足球、乒乓球桌、游戏机或电视,用于员工在休息时间放松。
茶水间通常设计为开放式布局,鼓励员工之间的交流。有些公司甚至在茶水间设置白板或便签墙,供员工分享创意或留言。
谷歌总部茶水间
茶水间是员工进行非正式交流的主要场所。在这里,员工可以暂时放下工作中的等级观念,与同事甚至高管轻松交谈。
这种非正式的互动有助于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跨团队合作。
设备一应俱全的茶水间
茶水间的设计和氛围往往反映了公司的价值观。通常强调创意和灵活性,茶水间可能装饰得充满个性,提供多样化的零食和娱乐设施。
一些科技公司往往投入大量资源打造高端茶水间,以体现对员工的关怀和对创新的追求。
零食丰富的茶水间
茶水间文化体现了美国职场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重视。员工可以在茶水间短暂休息、补充能量或进行头脑风暴。这种灵活性不仅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还有助于减少工作压力,提升整体生产力。
苹果公司总部茶水间
茶水间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轻松的社交环境,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友谊。非正式的对话常常促成跨部门的合作,甚至催生新的项目或创意。
苹果公司总部茶水间
茶水间文化现在在国内的公司也越来越普遍,因为这对提高员工归属感和工作效率实际上大有帮助,相较于那并不昂贵的开支,这点对公司来说,实在是正面的。
公司的茶水间文化不仅是员工休息的场所,更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它通过提供舒适的环境、促进非正式交流和激发创意,显著提升了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然而,茶水间文化也需要不断适应员工的需求和职场的变革,以保持其活力和包容性。
在未来,茶水间可能会继续演变为一个兼具功能性、社交性和创新性的多维空间,为职场注入更多活力。
所以,我也希望国内公司的茶水间打造得越来越好。
那么,这些茶水间一般会摆放哪些设备?会提供哪些免费的饮品?会提供哪些免费的零食?我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讲解,欢迎关注、点赞、留言、转发,谢谢!
下一篇:茗茶中的“秀丽皇后”——白琳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