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梧六堡镇的深处,藏着一座如诗如画的瑶寨——山坪村。曾经,它是大山里鲜为人知的贫困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如今,借着“和美村寨”建设的东风,山坪村成功逆袭,摇身一变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山坪村2021年获命名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22年命名为第三批“广西民族特色村寨”,2023年列入广西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试点村。
产业赋能,“茶”香四溢富万家
山坪村“九山半水半分田”,过去村民守着这片土地,却只能在贫困中挣扎。转机出现在六堡茶产业兴起之时,村支书祝雪兰独具慧眼,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她心急如焚,立刻组织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动员:“咱这山多田少,但漫山遍野都是种茶的好地方!六堡茶名气大,只要把茶种好、做好,咱的好日子就来了!”村民们被祝雪兰的热情和决心感染,纷纷响应,决定以茶为业,开启致富新征程。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山坪村成立合作社。合作社流转土地,在海拔600-1000米的地方打造3000亩云雾茶梯田标准化生态茶园。村民们精心呵护这片茶园,施肥、除草、采摘,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村里还引进现代化加工设备,提升茶叶品质,打造出“祝雪兰云雾六堡茶”品牌。靠着这个品牌,户均年增收1.2万元。村民赵大哥笑着说:“以前家里穷,孩子上学都发愁。现在种茶赚了钱,不仅供孩子上了大学,还把家里的房子翻新了!”
为了提升六堡茶的附加值,山坪村将瑶族传统六堡茶制茶工艺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建成茶文化体验馆。每年都有大量研学团队慕名而来,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亲手体验杀青、揉捻等工序。据统计,茶产业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山坪村还积极发展新业态。投资近800万元的茶文旅游客中心综合体和风情瑶寨民宿集群即将竣工,返乡大学生也利用课余时间投身电商行业,让深山农产品通过网络走向全国各地。村民小李说:“以前农产品卖不出去,现在有了电商,在家就能把东西卖出去,真方便!”
生态塑形,“颜值”跃升美如画
山坪村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乡村风貌的提升。在村庄建设过程中,村民们充分发挥智慧,用“微改造”的方式留住乡愁。
走进山坪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带有瑶族文化符号的民居景观外墙,这些独特的设计既展现了瑶族的传统文化,又为村庄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风情。瑶族八角同心亭不仅是村里的文化地标,更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空间。在这里,不同民族的村民们相聚交流,共同感受着民族团结的力量。
为了改善村庄环境,山坪村开展了“三清三改”行动。在拆除危旧房屋时,村民张大爷主动带头:“这些老房子又破又旧,还影响村子美观,我第一个拆!”在张大爷的带动下,其他村民也纷纷配合,顺利拆除了村里的危旧房屋。村里还改造卫生厕所,建成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经过整治,昔日的脏乱角落变成了“口袋花园”,房前屋后蔬果飘香,不少家庭还获评“最美庭院”。村民王大姐开心地说:“现在村里环境好了,住着舒服,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了!”
文化铸魂,传承根脉韵悠长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祝雪兰作为自治区级六堡茶传统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当代“茶箩娘”。她深知,要让山坪村真正富起来,不仅要发展产业,还要传承和弘扬瑶族的传统文化。
多年来,祝雪兰毫无保留地将制茶技艺传授给村民。她经常到茶园和工坊,手把手地指导大家:“这茶叶采摘的时候要注意手法,不能太用力,不然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在祝雪兰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掌握了精湛的制茶技艺,山坪村的茶叶品质也越来越好。
在祝雪兰的推动下,村里建立民俗表演队,收录传统歌谣。村民们在农闲时聚在一起,排练节目,传承瑶族文化。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瑶族文化的魅力。游客们在这里欣赏瑶族歌舞、品尝六堡茶,对瑶族文化赞不绝口。
治理增效,齐心共建家园兴
为了让村庄发展更加有序,山坪村创新治理模式,借鉴小组板凳议事会,让村民参与村里事务的决策。村里还制定村规民约,成立邻里调解队,及时解决矛盾纠纷。
村规民约涵盖了环境卫生、邻里关系、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约束着村民们的行为,也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邻里调解队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和热心村民组成,他们走家串户,了解村民的诉求,及时化解矛盾。据统计,邻里调解队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50余起,群众满意度达98%。村民李大哥说:“以前村里有些矛盾,大家心里都有疙瘩。现在有了调解队,有啥问题都能及时解决,大家相处得更融洽了!”
如今,站在华润电力风车观景台远眺,山坪村的振兴图景愈发清晰。全村茶园扩种到3000多亩,户户种茶,茶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吸引了不少龙头企业前来合作。山坪村探索的“生态增值、文化赋能、治理创新”模式,为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姚孟嵩 陈娟霞)
来源:苍梧县委宣传部
上一篇:陕西四地主要负责同志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