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作为央视资深主持人,深耕媒体数十年,以扎实功底与亲和风格成为公信力标杆。她主持《新闻联播》等重磅节目,参与重大事件报道,近年来在文化领域持续发力,聚焦非遗与传统技艺,用专业视角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核。
当这位深谙文化传播之道的主持人,与国家级中国茶文化首席非遗传承人·中国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罗大友相对而坐,在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及新华网相继播出后,一场关于茶叶的深度对话便有了独特分量。这位茶文化大师的特质也打动了海霞以及电视机前观众,这场围绕茶文化展开的访谈,实则是文化传播者与传承者的精神碰撞,注定要在一片茶叶中,探寻流淌千年的中国智慧。
新华网发布《茶文化专家罗大友:茶韵传千年 茶香飘万里》
罗大友先生的人生经历丰富且具有故事性。青年时代,他投身军旅,在两次抗震救灾以及实战演习的艰苦考验中,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意志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段军旅生涯,为他带来了战功与荣誉,也在他的思想中埋下了担当的种子。改革开放初期,他响应号召,从军营转战央企,在企业管理领域取得了较好业绩,多次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级表彰。然而,在不惑之年,罗大友先生做出转变,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茶文化传承事业中。这一选择,源于他对《茶经》中“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理解,以及对“药为个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思考。
央广网发布中央新影发现之旅《茶文化专家罗大友:茶韵传千年 茶香飘万里》
在学术研究方面,罗大友先生展现出创新精神与跨学科视野。他出了“茶性即人性,茶道即天道”的学术观点。通过研究,他发现不同茶类对人体经络、五行属性有着不同影响,进而构建了“辨体质饮茶法”。这一理论体系,将饮茶从生活习惯提升到了生命养护的层面。他所提出的“饮错茶比吃错药更危险”等说法,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在传播实践中,他将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号,如“这养生那养生,不懂喝茶白养生”“多喝茶少喝酒,至少活过九十九”等,使茶文化理念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
罗大友先生在茶文化传播实践中展现出知行合一的专业精神。他携自制茶具与精选茶样,历时多年走访全国20余个核心产茶区。在云南景迈山,他与94岁的拉祜族制茶人岩香结为忘年交,共同推动千年古茶树保护计划;在福建福鼎,他帮助非遗传承人梅相静完善传统白茶工艺体系。2024年3月,他赴广东罗定市参加茶文化活动时,不仅高度评价当地天子茶的生态种植模式,还现场示范传统种茶技艺,与当地茶农共同栽种茶树,以实际行动支持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并受聘为广东省长胜集团有限公司总顾问,推动地方茶产业标准化发展。
对于地方特色茶产业的发展,他更是主动作为、精准赋能。在 “湖南茶叶走进非洲 —— 新化红茶推介会” 上,他结合多年研究成果,从历史渊源、工艺特色到文化内涵,系统解读了湖南红茶的独特价值。活动中,他为斩获国际大奖的茶企颁发奖牌与证书,特别肯定了保靖黄金茶的生态优势、新化红茶的工艺突破,以及湖南优品红茶产业在标准化、国际化道路上的进展。
面对茶叶市场的问题,他以军人的正直,多次向监管部门提出建议,推动建立茶叶质量追溯体系。他在央视《科技苑》节目中分享贵州湄潭有机肥种茶技术经验,为当地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促进了茶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国际舞台上,罗大友先生积极传播中国茶文化。在首届中华御茶文化国际论坛上,他通过108件宫廷茶具实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系统阐释御茶文化的历史脉络,得到了海内外专家的认可。
资深媒体人著名主持人海霞与罗大友先生的这场访谈,为大众了解茶文化提供了一个途径。罗大友先生凭借其文化积累、学术见解、实践态度以及文化传承意识,在茶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通过此次访谈,也让更多人关注中国茶文化,在一片茶叶中体会中国智慧,参与到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