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夏天,最期待的就是端午节了。
奶奶包的油润润,香喷喷的咸蛋黄肉粽,每当想起它时眼泪就会控制不住地从嘴角流出来。
记忆中奶奶的手指翻飞着,用青翠的粽叶裹住雪白的糯米,最后缠上一道红绳,就像在给夏天打包第一件信物。
只要蹲在柴火灶旁,看着水汽蒸腾中粽叶像在舞蹈一般舒展,一缕清苦的香气混着艾草的味道就会钻进鼻腔。
这便是内心深处的端午记忆。
多年以后,在不同的茶山间追寻这记忆中的气味时,又在荒野冬片闻到了相似的气味。
它身上的那股粽叶香仿佛成为了每逢端午最思念的味道,那是童年的味道。
其实不只是荒野冬片会散发粽叶香,岩茶和红茶也有这样的本事。
今天,就在端午即将来临之际,一起来探寻这三款端午茶的香气踪迹吧。
《2》
白茶喝荒野冬片,它是被时光亲吻过的荒野精灵。
在福鼎的深山里,每年冬至后,茶农们会采摘那些被寒霜吻过的荒野茶树的老叶。
这些叶片在枝头经历了完整的四季轮回,叶脉里沉淀着山林的风霜雨露。
加上传统的白茶制茶工艺不炒不揉,任其在竹匾上经历日光的萎凋,就像在给老树叶举办一场优雅的谢幕仪式。
陈化五年后的荒野冬片,在揭开箱子的刹那,荒野的气息会裹挟着晒干的粽叶香扑面而来。
用沸水注入时,叶片在盖碗中仿佛舒展成墨玉色的舟。
茶汤金黄透亮,入口是带着阳光温度的粽叶甜香,尾调又会渗出淡淡的荷叶香。
这种历经岁月转化的植物清香,恰似端午时节挂在门楣的陈年艾草,越陈越显醇厚。
在吃过糯叽叽的粽子后啜饮此茶,对身体也是极好的。
老叶中的黄酮类物质与茶多糖不仅能够有效地分解油腻,还能帮助肠胃更好地消化。
取5克荒野冬片投入到110毫升的盖碗中,用沸水冲泡后,粽叶香会在水汽的蒸腾中愈发清晰,恍如看见白发茶农在冬阳下翻晒茶青的身影。
《3》
岩茶喝老丛水仙,它是岩骨花香里的岁月沉香。
武夷山的百年水仙茶树,记录着武夷岩茶的编年史。
叶片自带"丛味",那是木质与粽叶香共同谱写的神秘曲调。
而传统的碳焙工艺是演奏这首曲调的关键音乐家。
茶青在焙笼中经历长达60小时的文火慢炖,茶叶内的芳香物质与粽叶香前体物质会发生奇妙的“美拉德”反应。
开汤的瞬间,岩骨花香中升腾起雨后竹林般的清新粽叶香,细品还能捕捉到若隐若现的糙米香,像极了灶台上煮粽时糯米将熟未熟的香气。
与老白茶的粽叶香有些不同,老丛水仙的粽叶香,清冽中带着几丝稳重,散发出些许岁月的韵味。
老丛水仙的粽叶香虽不像白茶中的荒野冬片那么突出,但也算是明显的了。
用100℃的沸水冲泡最能激发其层次,但要切记快进快出,一旦闷泡坐杯,粽叶香将不复存在。
前三道茶汤的粽叶香最为浓郁,配碱水粽食用时,茶汤中的岩韵能完美中和糯米的甜腻。
口腔里仿佛在上演一场岩茶与粽叶的旷世对话。
《4》
红茶喝正山小种,它是烟熏火燎中的温暖记忆。
在桐木关的松木熏焙车间里,茶师们仍在用传承百年的工艺制作红茶。
鲜叶在200℃的铁锅中快速翻炒,松烟渗入茶叶的每一条肌理,与茶多酚结合,生成独特的松烟香。
而其中使用特级原料制作的"赤甘",因为选用持嫩性极强的芽叶,在烟熏味下暗藏着清甜的粽叶蜜香。
当琥珀色的茶汤注入白瓷杯,在袅袅的热气中升起的不仅是松烟香,还有类似新鲜粽叶蒸煮时的清新气息。
这种香气来源于茶叶在湿热作用下产生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与端午蒸粽时植物纤维素在高温下分解产生的气息有异曲同工之妙。
建议用白瓷盖碗冲泡,届时可以观赏茶汤表面的一层"金圈"。
在白瓷的映衬下,红茶茶汤上的“金圈”会更加明显,金光灿灿的。
当茶汤冷却一会时,你会发现粽叶的香气愈发的明显,像香水的后调,给人意外的惊喜。
可以说正山小种是咸肉粽的最佳CP,因为它茶汤中的茶黄素能与动物的脂肪结合。
烟熏的肉香与粽叶香还会交织出奇妙的味觉平衡,仿佛能看见戴着斗笠的茶农在炊烟袅袅的木屋前包粽子。
《5》
从荒野冬片的山野之气,到老丛水仙的岁月沉香,再到正山小种的松烟蜜韵,这三种茶的粽叶香恰似三种不同的时光书写方式。
它们或借自然之力缓慢转化,或凭精湛工艺瞬间定格,或以烟火气封存记忆。
这个端午,不妨以茶代酒,让盏中升腾的粽叶香带我们穿越时空,在茶汤里重拾那些灶火昏黄中的温暖记忆。
当齿间茶香与掌心粽香相遇,便是对传统文化最鲜活的传承。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