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古传承发展至今,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兼具“养生”与“养廉”的双重价值。唐人陆羽在其名著《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表明茶不仅具有除燥降火的物理功用,还有助于养成专一行事、端正有节的精神品质。茶道的修养,是复返自然的程途,在自我约束中消解纸醉金迷的物质诱惑,令人直道而行,坚守初心,即如《黄帝内经》所言“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实则是养生与养廉并举。茶道有益于思想上的清净安闲,从而使私欲减少,与廉政文化殊途而同归。
自魏晋始,茶便以“清俭”之姿取代酒宴奢靡,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庭训与陆羽“精行俭德”的茶道要义,共同铸就了中华廉洁文化的思想根基。东晋陆纳“清茶待客”的典故,则将俭朴待客之道升华为士大夫的精神操守。当茶汤取代琼浆玉露,不仅是物质形态的转换,更昭示着从“口腹之欲”向“精神对话”的价值跃迁。及至当下,茶叶如同照见本心的明镜:茶席之上不辨尊卑,茶盏之间不论贵贱,茶香涤荡着物质攀比的浮华,茶韵则联结着真挚朴素的情谊。这种“以茶为媒”的交往范式,既是对传统“茶廉文化”的赓续,更是对现代廉政建设的生动诠释——当公务接待的清茶替代觥筹交错的盛宴,折射出的正是新时代对“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深刻理解。饮茶提升了大家的精神境界,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而形成优质的社交循环。把茶当作一面节俭的镜子来反观自省,以茶喻人,奠定了茶与清廉相互交融的基础。
惊蛰方过,茶树枝桠间新芽初萌,点点翠色叩响春的韵律。茶农对每一嫩芽的采摘都是小心翼翼,犹如害怕扰醒自家安睡的婴儿。制茶恪守萎凋、揉捻、烘焙古法,晨昏轮转,皆是精工巧制。茶叶蕴藏天然精华与活性成分,尤以茶多酚与氨基酸为著,可有效缓解神经倦怠,抵御自由基对脑神经的侵蚀,焕发思维活力。其间的类黄酮活性物质与适量咖啡碱协同作用,能调节血脂代谢,增强血管柔韧度,对动脉硬化及血压异常形成天然屏障。长期品饮更有助于维护心脑血管健康。当沸水注入,叶片舒展,浮沉起落间尽显生命律动。这番动静相宜的观茶之趣,既可宁神静气,亦能陶冶性情,引导思绪归于澄明。茶性温润如玉,常饮可养就淡泊从容之态,使人在纷繁世务中葆有清醒认知。秉承东方养生智慧,借茶涤荡心灵尘嚣,于杯盏方寸间修持心性,既得滋养体魄之效,更臻茶禅一味之境。
茶道赓续千载,既是文明血脉的流转,更是蕴藉着东方智慧的精神纽带。自市井巷陌至邦交华堂,一盏清茶承托礼序,其素雅之风恰与新时代廉政文化相契相生。穿越五千年华夏文明,茶始终秉持食药同源之本,恪守精行俭德之训。这份文化基因不惟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根系,更铸就为公职群体的伦理圭臬。在现代化治理体系中,茶道所蕴藏的澄明之气,既是修身之基,更为社会和谐安定之锚。绵延不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炎黄子孙的文脉本源,也成为国人的道德根基。
(本文作者:王九祯、茶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评茶师、高级茶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