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飘香,古人春游好时光
“春日迟迟,春景熙熙。”
当春风轻柔地拂过大地,唤醒沉睡的万物,嫩绿的新芽从枝头探出脑袋,花朵们也争奇斗艳地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芬芳,一切都在宣告着春天的到来。
这样美好的季节,谁能忍住不走出家门,去拥抱大自然呢?
现代人如此,古人亦如此,
而且他们春游时对喝茶的讲究,
那可是相当“卷” 呢!
先秦:
喝茶初体验,春游爱谈情
如果穿越回先秦时期,你会发现那时的春游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人们春游的主要目的可不是单纯为了欣赏自然风光,而是为了谈情说爱 。为了给青年男女提供更多感情交流的机会,官方还特意设立了 “上巳节”,时间就在农历的三月初三。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记录了许多当时春游的情景。
像《国风・郑风》里的《溱洧》描绘道:“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 在溱水和洧水岸边,春水涣涣,青年男女手持兰草,相互嬉戏。女子热情邀约:“观乎?” 男子虽已去过,但仍欣然答应:“且往观乎!” 最后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两人情投意合,互赠芍药定情,画面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还有《国风・郑风》里的《出其东门》,起首便是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描绘出春游时众多女子出行的热闹场景。
那时候,茶刚刚走进人们的生活,主要是作为药用或者祭品 。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这里的 “荼” 就是茶,可见茶最初是被当作一种能解毒的药物。
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茶的加工和饮用方式都比较简单。可能就是将新鲜的茶叶采摘回来后,直接简单烹煮,然后连汤带叶一起饮用。
在春游这样的场合中,茶或许只是人们解渴、提神的饮品,还没有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享受。不过,即便如此,茶也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留下痕迹,为后来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
曲水流觞,文人雅士的茶之雅集
时光流转,到了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文人们的内心充满了迷茫与困惑。
但也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催生出了独特的魏晋风度。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文人们追求自然、超脱和精神的自由,他们将目光投向大自然,春游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游玩,而是成为了一种与自然对话、追求精神愉悦的方式。
此时,茶在文人圈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喝茶也变得更加讲究,对茶叶的品质、泡茶的方法以及喝茶的环境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众多春游喝茶的活动中,“曲水流觞” 无疑是最为著名的雅集形式。
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的暮春之初,会稽内史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一众文人雅士,来到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祭祀仪式。修禊是古代的一种习俗,人们会在三月初三这一天到水边举行祭祀、沐浴等活动,以消除不祥。仪式结束后,众人便开始了 “曲水流觞” 的活动。他们列坐在蜿蜒的溪水两旁,将斟满酒的觞(一种轻便的酒杯)放在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一首,若作不出诗,便要罚酒三杯。
在这充满诗意与浪漫的氛围中,茶香也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文人雅士们一边品尝着香茗,一边欣赏着周围的美景,高谈阔论,畅抒胸臆。他们谈论的内容涉及玄学、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
王羲之更是趁着酒兴,挥毫泼墨,写下了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的《兰亭集序》,将当时聚会的欢乐之情和周围山水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 。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场景:青山环绕,绿树成荫,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酒杯在水中飘荡,文人雅士们或低头沉思,或举杯畅饮,或吟诗赋词,好一幅风雅的画面。
这场兰亭雅集,不仅是一次文人的聚会,更是茶文化与文人精神追求完美融合的体现。它展现了魏晋文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渴望。
唐朝:
全民春游热,煎茶品茗正当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车轮驶入了繁荣昌盛的唐朝 。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也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春游在唐朝成为了一项全民热衷的活动,从皇室贵族到文人墨客,再到普通百姓,都对春游充满了热情。
唐朝的皇帝们对春游十分喜爱,他们常常带领着皇室成员、文武百官和后宫妃子们外出春游。
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多次前往郊外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而唐玄宗李隆基更是一位 “郊游达人”,他与爱妃杨玉环经常在春天前往郊外散步、垂钓,享受悠闲的时光。皇帝的带头示范作用,使得春游在唐朝社会中迅速流行起来,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
每到春天,长安城外的曲江池畔便热闹非凡。
杜甫在《丽人行》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场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长安的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曲江池畔,欣赏着美丽的春景,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人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在花丛中穿梭,在水边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曲江池畔。除了三月初三,立春和清明节也是唐朝人春游的重要时节。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赏花、斗花、荡秋千、踢蹴鞠等,尽情享受春天的快乐。
在这全民春游的热潮中,茶也成为了人们春游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朝时期,茶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茶叶的种植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茶叶的种类也日益丰富。人们对茶的品质和口感有了更高的要求,喝茶的方式也更加讲究。
茶圣陆羽在这一时期诞生,他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阐述茶及与茶相关的专门著作,对唐代及后世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羽将煮茶的方法进行了简化和规范,创造了 “煎茶” 法。
煎茶法的出现,使得煮茶的过程更加精细和讲究,也更能体现茶的韵味和品质。
唐朝的文人墨客们更是将煎茶与春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白居易在《春游》中写道:“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在他眼中,春天是出游的好时节,若不出去游玩,简直就是痴人。他还在诗中描绘了自己春游时煎茶的情景:“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 游玩归来,睡上一觉,醒来后煮上一壶茶,细细品味,生活是如此惬意。
元稹在《一字至七字诗・茶》中也对茶进行了深情的赞美:“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这首诗从茶的形态、香气,到煎茶的过程,再到饮茶的情境,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唐朝文人对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宋朝:
点茶斗茶,春游喝茶玩出新高度
到了宋朝,春游不再像唐朝那样是个举国狂欢的节日,但也专门设有 “踏青节”。
人们外出踏青更多地选择清明节,“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周密《武林旧事》),清明节踏青已成为春游主题。不少名画都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当时北宋都城汴京的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郊游的情景。虽然扫墓祭祀成为主题,但宋代以来春游内容开始多元,春游更为动态。
在宋朝,喝茶可是一项全民热爱的活动,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好此。“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王安石《议茶法》)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宋朝人嗜茶如命的状态,茶在他们的生活中就如同米和盐一样不可或缺。
宋朝的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茶叶的种类更加丰富,喝茶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点茶” 成为了当时最流行的喝茶方式。
点茶法不再是将茶叶直接放入锅中煎煮,而是将茶叶烤干后,用茶碾或茶磨碾碎成末,再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筛出的茶末越细,点出的茶汤口感就越好。
在宋朝,点茶不仅仅是一种喝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社交和娱乐活动。人们常常会在闲暇之余,邀请亲朋好友来到家中,举行点茶聚会。在聚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各自展示自己的点茶技艺,互相交流和学习。除了点茶,还有斗茶、茶百戏等有趣的活动,让人们在品茶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乐趣。
斗茶,又称 “茗战”,是一种评比茶叶品质和点茶技艺的活动。它起源于唐代福建建安一带,到了宋朝,由于建安北苑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贡茶区,为选出进贡朝廷的上品茶,斗茶之风更加兴盛,逐渐成为一种集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大众化活动。 斗茶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斗茶品主要是评比茶叶的品质,看谁的茶叶色香味俱佳。
茶百戏可以说是古代的 “咖啡拉花”,但它比咖啡拉花更加复杂和精妙。
茶百戏的流行得益于朝廷的推崇,还有杨万里、陆游、欧阳修、苏轼等大批文人的推广和传播。在宋代,人们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
宋徽宗赵佶对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不仅擅长点茶,还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对茶叶的产地、制作、点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他的推崇下,茶文化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斗茶等活动也更加盛行。
苏轼也是一位热爱茶的文人,他留下了许多与茶有关的诗词作品。“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在这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苏轼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春日里品尝香茗和美食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平淡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明清:
散茶泡茶兴起,春游喝茶更随性
时光流转,到了明清时期,春游喝茶又呈现出一番新的景象。明朝建立后,社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人们的生活相对稳定,春游活动依然十分盛行。而在喝茶方面,随着茶叶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散茶逐渐取代了饼茶,成为人们主要的饮茶形式。泡茶法也随之兴起,这种喝茶方式更加简便易行,使得人们在春游时能够更加轻松地享受到茶的乐趣 。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民间疾苦,他认为制作龙团凤饼等紧压茶劳民伤财,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下令废除团饼茶,改为进贡散茶。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散茶的发展,使得散茶的种植和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同时,泡茶法也因为其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人们只需将适量的茶叶放入茶壶或茶碗中,用沸水冲泡,即可品尝到香醇的茶汤。
与唐宋时期的煎茶法和点茶法相比,泡茶法更加注重茶叶的自然香气和滋味。在泡茶时,人们更加讲究水质和水温的选择。
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
可见,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重视程度。他们认为,好的水能够更好地激发茶叶的香气和滋味,使茶汤更加醇厚。因此,在春游时,人们常常会选择在山溪边或清泉旁泡茶,以获取最优质的水。
在水温方面,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到:“水一入铫,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 也就是说,煮水时要注意观察水的状态,当水出现蟹眼般的小气泡时,水温最为适宜。如果水煮沸后没有及时冲泡茶叶,水温过高,就会使茶汤的香气和滋味受到影响。
明清时期,盖碗成为了一种非常流行的泡茶器具。盖碗又称三才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寓意着天、地、人三才合一。盖碗的设计巧妙,既可以用来泡茶,又可以用来品茶。泡茶时,将茶叶放入碗中,用沸水冲泡后,盖上盖子,可以保持茶汤的温度和香气。品茶时,揭开盖子,用盖子轻轻拨动茶汤,既可以散热,又可以使茶汤更加均匀。同时,盖碗还可以用来观赏茶汤的色泽和茶叶的形态,增加了品茶的趣味性。
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们依然热衷于在春游时喝茶,并留下了许多与春游喝茶相关的文学作品。
明代画家唐寅不仅擅长绘画,对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事茗图》描绘了一位文人在幽静的山林中煮茶品茗的情景。画面中,青山环抱,绿树成荫,一间茅屋坐落于溪边,屋内一童子正在煮茶,主人则手持书卷,悠然自得地等待着茶汤煮好。整幅画面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氛围,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茶香的弥漫。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西湖记述》中也记录了自己在西湖春游时喝茶的经历:“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他在游览西湖时,先在昭庆寺喝茶,然后乘船游览西湖。在他的笔下,西湖的美景与茶香相互交融,让人陶醉其中。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一生爱茶,他的许多画作和诗作都与茶有关。有一次,郑板桥到一家茶馆喝茶,老板见他衣着朴素,便随意地招呼他 “坐”,并让伙计上 “茶” 。后来,老板发现他是郑板桥,态度立刻变得热情起来,连忙请他 “上坐”,并吩咐伙计 “泡好茶” 。郑板桥临走时,挥毫写下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泡茶,泡好茶。” 这副对联不仅幽默地讽刺了茶馆老板的势利,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茶的品质和喝茶环境的重视。
在清朝,宫廷中也非常流行喝茶,尤其是在春游等活动中。乾隆皇帝对茶情有独钟,他经常带领皇室成员和大臣们外出春游,并在途中举行茶宴。在茶宴上,人们品尝着各种名茶,欣赏着周围的美景,还会进行诗词创作和书法绘画等活动。
乾隆皇帝还亲自撰写了许多与茶有关的诗词,表达了他对茶的喜爱之情。
例如,他在《观采茶作歌》中写道: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
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采茶的场景,还表达了乾隆皇帝对民生的关注和对茶的独特见解。
今古对比,传承与创新
对比现代人和古人春游喝茶的方式,就会发现其中有着不少有趣的变化。
现代人喝茶,更多追求的是一份清新和隽永,以及一种回归本质的心境。
在这个美好的春天,不妨效仿古人,来一次充满仪式感的春游喝茶之旅。
走进大自然,寻找一处宁静优美的地方,带上自己喜欢的茶叶和茶具,煮上一壶香茗,感受着春风的吹拂,品味着茶汤的醇厚,在茶香中领略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情趣,让这份古老的茶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