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玫瑰》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凝聚起全民打拐的社会共识。
当下的电视剧市场上,涉案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利剑·玫瑰》却独树一帜,以深入刻画公安打拐行动为基底,将镜头对准案件的加害者,真实而具有代入感地讲述了以邓妍(迪丽热巴饰)、常锐(金世佳饰)、尹建生(尤勇智饰)为代表的打拐办“六人小组”在错综复杂的案情中,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故事。凭借对打拐议题的深入挖掘,该剧在多平台数据领跑,首播即登黄金时段全频道收视率 TOP1,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已突破25000。同时,迪丽热巴等一众青年演员突破自己以往的荧屏形象,在剧中的出色表现让观众眼前一亮,收获多平台好评。
展现打拐案件复杂性
《利剑·玫瑰》难能可贵的突破,在于毫不回避地刻画了侦破打拐案件背后的复杂与艰难,细致入微地向观众展现拐卖妇女儿童案件破案难的症结所在,彻底打破了许多影视作品中侦破案件“速战速决”的幻想。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警方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努力与牺牲。
剧中的“打拐活字典”尹建生是一位退伍兵转业的打拐老民警,为了追查“小洋芋”被拐一案日夜操劳,终因劳累过度在开车途中晕倒。即使躺在医院病床上,他依然心系案件,不断寻找线索。他的坚持与执着,正是无数打拐民警的真实写照。打拐办主任邓妍这一角色,则带来更具穿透力的情感纵深。目睹闺密林然被拐的童年创伤成为她生命的黑洞,成为打拐民警后,她面对林然母亲说出那句积蓄半生的“然然的事情,我一直没忘记”,背后的情感足以让人泪目。团圆小馆墙上那一张张密密麻麻的寻人启事,也沉甸甸地压在邓妍的肩头,化作她前行的动力。
剧中的骆晓宇失踪案更是凸显了打拐工作的艰难——打拐办组织精干警力进行了多次走访、询问,足迹覆盖全国多个省市,骆晓宇依旧音信全无。漫长的等待中,骆晓宇的家人在悲伤中相继离世,只剩下姐姐骆晓星仍在追问真相。邓妍那句“如果我破不了这个案子,就脱了这身警服”的承诺如磐石般沉重,但也正因有他们在艰难险阻中砥砺前行,才能给那些破碎的家庭带去更多曙光。
情感共鸣形成打拐共识
《利剑·玫瑰》并未止步于警方的单一视角,而是生动鲜活地刻画了打拐案件背后的众生相。无论是人贩子的狡猾奸诈,还是被拐家庭的困境与创伤,抑或是打拐人群的逆境互助,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凝聚起全民打拐的社会共识。
剧中的被拐儿童洛洛,被人贩子扭曲利用,转化为诱骗他人的工具。当她终于在警方的帮助下与姐姐相认时,父母早已在寻她途中遭遇车祸丧生,奶奶也伤心离去,姐姐成为孤儿被有限经济能力的家庭收养,骨肉重逢也难以团圆。剧集深刻揭示了拐卖的“次生灾难”——破碎不止于被拐者瞬间的失踪,还会给相关家庭带来连锁悲剧,持续侵蚀关联的生命。
《利剑·玫瑰》让我们看到了黑暗中的罪恶,也看到了正义的力量在打击黑暗。
剧中的孙律师是非常有力量的角色。儿子被拐的遭遇促使他投身到打拐和寻亲行动中。当“小洋芋”案陷入僵局时,正是曾受他帮助的一位案件当事人提供了关键线索。这种微弱却坚韧的互助链,象征着伤痕累累后的顽强重塑;高中生周敏的故事,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英雄主义”——即便自身在拐卖中遭受精神重创,她仍鼓起勇气回忆被拐细节并指证罪犯,助力警方解救了其他被拐女性,她的勇气也成为瓦解罪恶的力量。
《利剑·玫瑰》突破性地将打拐这一严肃的社会议题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我们看到了黑暗中的罪恶,也看到了正义的力量在打击黑暗;让我们感受到了被拐家庭的痛苦,更明白了全民打拐的重要意义——打拐需要每一个普通人的挺身而出,每一个微小的善意与帮助都会汇聚成守护的力量,让归途不再遥不可及。
新京报记者 杨莲洁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