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撕鬼子”后,出动无人机……抗日神剧霸屏十余载,又被捶了!
创始人
2025-07-23 11:41:55
0

国家广电总局21日发布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要求杜绝此类微短剧悬浮设定、幼稚剧情、伪主题创作等不正之风:

近年来,“横店抗日神剧”已演变为一种文化奇观,甚至反向输出至日本,引发国际舆论哗然。这些作品因荒诞剧情和违背史实的细节屡遭诟病,连官方媒体也曾批评其“扭曲历史认知”、“损害国际形象”。

在光怪陆离的“抗日神剧”中,最让人啼笑皆非的莫过于其中离奇古怪的“歼敌”手段。诸如双手撕裂鬼子、子弹在空中拐弯、女英雄被轮奸发怒后原地腾空打死二三十名敌军。还有人用扔手榴弹、石块打下飞机,裤裆藏雷引爆鬼子......种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戏剧桥段,无疑成为“抗日神剧”中最抢眼的亮点。

这些神剧的源头何在?它们绝非凭空出现。

60后、70后、80后……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这些作品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们这代人的审美趣味、伦理观念乃至历史认知。追溯这段"神剧进化史",或可成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独特切口。

‌"老三战":被神剧化的抗战启蒙‌

1960-70年代的抗战影视与“横店神剧”的本质差异,不在于题材或表现手法,而在于体制属性。彼时的影视创作是纯粹的政治宣传工具,肩负着“教育人民”的意识形态使命。

极具反讽意味的是,如今被奉为“红色经典”的许多作品,在那个年代却因创作者被打成“牛鬼蛇神”而无法公映。我们这一代人的抗战认知,奠基自“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尤其是前两部黑白片,我至今无法统计看过多少遍。对那个年代的少年而言,观影本身的意义远大于内容。

这些“乱葬岗电影”构成了我们最初的艺术与历史教育。即便后来接触国际文化,很多人仍会在洗碗时哼唱《地道战》插曲——这或许才是最真实的艺术修养体现。

“手撕鬼子”:从传统演义到现代魔幻‌

“手撕鬼子”已成为抗日神剧的标志性符号。批评者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亵渎,但事实上,这一情节源自中国传统演义中“力士惩恶”的叙事传统。从项羽到李元霸,“手撕反派”本就是民间文学中“力大无穷”的经典意象。横店的神剧化处理,不过是将文字描述的“脑补”具象化为影视奇观。

更深层的问题是:究竟是谁掌握了“撕”的权力?

回溯“老三战”时期的抗战叙事,八路军在敌后游击战中展现的并非蛮力,而是“敌进我退”的十六字方针。历史真实情况是:1941年后华北日军主力已调往太平洋战场,扫荡作战主要由伪军执行。但电影塑造的叙事让观众形成固有印象——简陋的地道和地雷足以战胜百万侵略军。

横店神剧延续了这一逻辑内核:打败鬼子的不是武侠内功或土制武器,而是“先进军事思想”与“必胜信念”。这种叙事与历史真相间的鸿沟,恰是神剧荒诞性的根源。

‌被遮蔽的抗战史:国民党军队的“缺席”

我们这代人的抗战教育存在明显的叙事断层。青少年时代接收的信息只有《沙家浜》中“胡传魁式”的国民党反派形象——勾结日军、欺压百姓,与新四军为敌。这种二元对立叙事在1980年代后才被逐步修正。

1986年《血战台儿庄》的上映具有里程碑意义,首次展现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史实。有趣的是,正是这种解禁为后来的神剧创作提供了素材库——若没有对多元抗战叙事的有限开放,横店的编剧们恐怕连“魔改”的素材都无从取材。

‌创作限制催生的“万能筐”

抗日神剧本质上是创作限制下的产物。当宫斗、武侠、奇幻等题材受限时,编剧们便将元素移植到抗日剧中:特务头子替代奸妃,皇军化身武林败类,寻宝小队变身抗日探险队……这种“借壳还魂”造就了神剧的荒诞繁荣。

2013年广电总局的整顿虽短暂遏制了过度娱乐化,却陷入“越限制越魔幻”的怪圈。真正的解决之道或许在于解除题材枷锁,让各类叙事回归本真——毕竟,观众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从未改变。

抗日神剧的兴衰史,折射的是中国影视生态的深层矛盾。当历史成为任人打扮的戏服,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艺术真实,更是对集体记忆的敬畏。

距离抗日神剧遭严打已过去十余年,然而近月来,堪比“手撕鬼子”的离谱剧情在抗战短剧里又掀起了一波热潮。

据“娱乐资本论”报道,传统抗日神剧仿照武侠片,主角“飞檐走壁、徒手格斗”大量借鉴了武侠片的夸张表现。这种饱受诟病的“我方高能、敌方低智”模式,在短剧时代非但没有被摒弃,反而被推向更加荒诞的极端,成为一种系统性策略。其核心逻辑在于,为了在极短时间内制造「爽感」高潮,不惜牺牲历史逻辑、军事常识与人物塑造的真实性。

距离抗日神剧遭严打已过去十余年,然而近月来,堪比「手撕鬼子」的离谱剧情在抗战短剧里又掀起了一波热潮。

据「娱乐资本论」报道,传统抗日神剧仿照武侠片,主角「飞檐走壁、徒手格斗」大量借鉴了武侠片的夸张表现。这种饱受诟病的「我方高能、敌方低智」模式,在短剧时代非但没有被摒弃,反而被推向更加荒诞的极端,成为一种系统性策略。其核心逻辑在于,为了在极短时间内制造「爽感」高潮,不惜牺牲历史逻辑、军事常识与人物塑造的真实性。

最典型的情况是,“我方神化”登峰造极。 “这弹弓能打走鬼子”、“还有一年日本会宣布无条件投降”、举枪自杀后已“入土为安”,最后也能活下来。 以下是近月来,热度较高的抗战题材微短剧:

1. 《剿灭鬼子》中,日军去村里寻找宝藏,村民为了挑衅日军,用弹弓将日军劫杀在半路,日本军官当场倒地抽搐。为了彻底将他们赶出村子,村民们开办「武术速成班」,这些村民前一秒还是一群普通人,后一秒就能用不熟练的动作将日军一网打尽。



2. 《七七事变,师父让我下山去抗日》中,刚学武下山归来的主角为救被日军抓捕的村民,竟仅凭一把大刀就敢直面装备枪械的日军。荒诞的是,持枪的日本军官就像被按了暂停键,既不瞄准射击,也不指挥手下反击,只是直挺挺地愣在原地,静待主角一步步走近,在他手起刀落间被轻松斩杀,不管主角战斗力如何,仅靠日军的「低能」表演,就能「一键通关」。



3. 《火种》里,主角儿子为了保护父亲的卧底身份,毅然举枪自尽。主角在乱葬岗找到儿子遗体后,亲手将他埋到土里,还堆起了坟头,可就在主角刚转身离去时,被深埋在坟里的儿子竟然破土动了手指,死而复生。



4. 《海城谍影》里,主角在情报机构的审讯中当场中弹,镜头清晰展现了他的痛苦挣扎,任谁看都是无法挽回的死亡结局,可最后一集却毫无征兆地奇迹生还,声称是女主父亲救了他,最后和女主手牵手走向所谓的圆满结局。



5. 《重回1944:我在东北打鬼子》结合了「穿越」元素,让身为中国军人的男主角带着现代全套设备重走战争路,他用无人机探寻敌人部署,再用哭丧的声音掩盖无人机的嗡嗡声,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在战场叱咤风云。



后续男主掏出手机,在1944年的密林里刷出4G信号,为了给女主证明自己来自未来,男主展示了日本投降的影片,没有基站、没有卫星、没有集成电路,却凭空有了信号,手机甚至还能充电、下载影片。



好了,就不一一举例了,现在抗日神剧又被封了,可能会消失一段时间,但随着新的娱乐传播方式产生或时代车轮的滚滚向前,天知道它们又会以什么形式土重来。

毕竟,杀日本鬼子是“刚需”。

⚠️ 重要提示:以上信息来源网络或用户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QQ:2519380848或发送链接至QQ邮箱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宗泽后与杜建英,是真的吗 “她从小就很自私,六亲不认。”2025年7月,宗庆后的亲弟弟宗泽后面对媒体时,这样评价宗馥莉。来自亲...
即将开播!30集古装大剧来了!... 我已经记不清多少次,说我无比怀念《鬼吹灯》了。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还是期待每年的暑假,因为上学时,那...
破坏卢少骅制毒,被周少雄彻底枪... 曾经遭卢少骅背刺,如今两人又再次相遇,老鬼是终于等到了报仇的机会,结果却死在了周少雄的枪下,老鬼这一...
近7成网友给出5星好评,日剧质... 文案|一十三编辑|苏打水作为最贴近现实的类型,都市剧在观众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剧情接地气、人物够鲜活...
《朝雪录》观后感,锦衣少女案人... 《朝雪录》观后感,锦衣少女案罪犯心理扭曲,猎杀太子案将军变身刺客。根第20~24集总结。【锦衣少女案...
《扫毒风暴》云司令欲将卢少骅上... 你好呀,我是脆梨~卢少骅当然知道,出走宛北相当于出了虎穴又入狼窝,但他没有别的选择。毕竟G 安已经摸...
《她的生存之道》王菲女儿演技引... 当下的国剧市场堪称鹅厂一家独大。《扫毒风暴》的剧情持续高能,卢少骅制毒一波三折,而另一边林强峰终于揪...
越坏越红!内娱8大反派逆袭演员... 1.《锦绣芳华》魏哲鸣被誉为甜宠剧专用户的魏哲鸣,一直以阳光形象为名,近期在古装剧《锦绣芳华》饰演黑...
动辄千万投资的“横短”又进化了 犀牛娱乐原创文| 沈婉婷 编辑|朴芳横屏短剧再次向长剧发起挑战。在近期暑期档的混战厮杀中,《朱雀堂》...
郑钦文手术医院被曝光惊讶网友,... 郑钦文宣布做完肘部手术后,外界除了关心中国一姐何时正式回归赛场外,还想知道她到底是哪做的手术。此前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