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扫黑剧《以法之名》大结局了,让绝大多数观众没有想到的是,万海竟然在监狱里遇害了。
作为《以法之名》全剧的主线角色,万海没有撑到大结局,很多观众表示不理解和不满。
郑雅萍和张文菁去找万海时,万海已经多次暗示监狱里也有保护伞了。
洪亮去找万海时,万海本来已经下决心翻案了,可江旭东一个电话,让万海改变了想法。
驻监检察室主任王华山在万海面前一口一个江旭东副主席,草木皆兵的万海把洪亮也当成保护伞了,这才把刚刚要挺起的脖子又缩了回去。
洪亮这个时候应该意识到江旭东也是保护伞了,不然的话,江旭东的电话为什么会这么巧,王华山又为何叫江旭东副主席而不是老领导或老书记呢。
明明知道监狱里有内鬼却没有对案件关键人物进行保护,不少观众认为,如果不是编剧给专案组强行降智,就是在刻意制造悲情和憋屈感。
专案组的组长是省检孙向群,副组长是郑雅萍、洪亮和宋燕川。
不过,作为组长的孙向群并没有去江南市,他和张放在省检遥控指挥。
抛开孙向群和张放,如果把专案组三个副组长和黑恶势力以及保护伞相比的话,无论是年龄、经验还是智商,专案组总体上都不占优势,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弱一些。
所以,专案组出现各种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是反派太强大,而是剧中正派也不太强。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万海遇害的话,编剧或许是想告诉观众一些现实的东西的。
秦锋的英勇殉职,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
秦锋是部队出身的,许言午是他的老连长。秦锋和许言午,从部队转业能进东平市公安局,他们在部队时,很有可能是侦察兵。
一个部队出身的市公安局科长,战力竟然不如一个业余的熊磊,东平公安的整体素质到底是什么情况,平时的训练到底多么松懈,由此可见一斑。
许言午说过,很多问题要从根源上来根本解决了。许言午说的也不仅仅是东平的保护伞问题,可能也包括人员素质和训练问题。
专案组去打的就是一场战争,通过战争学习战争,通过战争发现问题,进而推动省检队伍的建设,或许这也是专案组成立的另一层意义。
抛开对正反两派力量对比的刻画,万海遇害和秦锋殉职,也是因果规律的反映。
万海案的源头是13年前的1·31抢劫杀人案,1·31抢劫杀人案当场两死一伤,重伤的杨正后来也死在医院里了。
孙飞为万海和禹天成调解时,万海当时还是坚持要查下去的,可江旭东出现让禹天成把大成矿业无偿转让万海时,万海为了利益放弃了原来的立场。
1·31抢劫杀人案发生后,就是给禹天成八个胆,他也不敢接着杀万海了,万海当时要是坚持下去的话,熊磊和禹天成说不定就落网了。
可万海选择了利益而不是正义,于是13年后,万海冤案出现了。
万海用万川矿业三条人命和放弃自己良知的代价,换来了大成矿业,从那个时候起,因果规律就开始启动了。
万海被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他自己造成的,他是在用自己的命,为那三个人偿命。
万海从接受江旭东的提议时起,他就已经不是以前的万海了,他已经没有精气神了,他的脊梁骨已经断了。
就是因为在利益面前没有了精气神,所以面对郑雅萍多次给的机会,万海都放弃了。假如万海在郑雅萍面前勇敢起来的话,只要他喊一声冤,相信专案组会把他保护起来的。
自强者天助之,万海自己都不敢站起来,郑雅萍怎么费口舌也没有用的。
相比万海和万宏,万潮就硬气多了。
即便是出场后就不停挨打,尽管有可能被熊磊发了电,可万潮始终没有服软过。
即使不拿儿子万潮和他比,在精神骨架上,万海还不如张文菁这个文弱女子。
1·31抢劫杀人案,秦锋和马重阳本来已经拿到了杨正的证词,可秦锋因为害怕孙飞和姜红军,中途改变了主意,这才让王大有有了机会假死脱身。
王大有后来变成了熊磊,杀害乔振兴的,就是这个熊磊。
秦锋的一时软弱,不但害了自己的哥哥,最终也害了自己。秦锋的结局,和万海是同样的道理。
万海的被害和秦锋的殉职,是观众们认为《以法之名》烂尾的主要理由之一。
不过,要是把这两个事件放在剧中的大背景下,再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编剧这样安排,应该是有深意的。
这两个事件,的确反映了很多现实情况。
如果细细思之,不免令人后背发凉。
除了万海遇害和秦锋殉职外,程子健被抓后,他不但不交代问题,反而气焰嚣张,没想到李砚心来了后,程子健马上大反转,什么都说了。
程子健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编剧的失误,还是其他原因,这个另文再说。
总之,《以法之名》虽然存在很多瑕疵,最大的毛病就是闪回场面太多,拖慢了剧情节奏,但剧情总体来说还是很写实的,还没有追剧的朋友,可以追一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