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掌] 三十亩薄田,九个老弱僧人,为省三毛五分钱车票在路边等顺风车,这是释永信初到少林寺时的模样。
如今少林寺成了横跨影视、文旅、医药的商业帝国,方丈释永信被曝睡百万床、开豪车、喝上万一斤的雀舌。佛门净地与商业版图,在嵩山脚下拧成了一团解不开的麻。
释永信究竟是普度众生的僧人,还是叱咤商海的CEO?少林寺的香火还能算清净吗?
从一碗稀粥,看见一座金山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近期关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传闻接连不断,先是风声鹤唳,说释永信要“出逃”,尽管官方出来火速否认,可记者去少林寺采访,僧人要么摇头,要么欲言又止,那副讳莫如深的样子,比任何回应都让人多想。
紧接着,一位自称在少林寺做了二十年义工的人站了出来,他说 方丈的床价值数百万,喝的茶是上万一斤的雀舌,开的车是百万级的豪车,待人接物,更是苛刻专断,俨然一个土皇帝。
这些指控瞬间引起了大家的猜疑与争论,但这些话是真是假,至今没有定论,少林寺那边也是一如既往地沉默,让整件事更显扑朔迷离。
要理解今天的释永信,还得回到他还是刘应城的少年时代,他出生在安徽阜阳的农家,父亲口中的少林传奇,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菩提种子,十六岁那年,释永信不顾全村人的反对,背起行囊,奔赴嵩山。
那时的少林寺,可不是什么武学圣地,更像是一座破败的遗迹,殿堂倾颓,杂草丛生,九个老弱病残的僧人守着三十亩薄田,饥一顿饱一顿,青黄不接的时候只能喝稀粥。
家人劝他回头,释永信却在行正老方丈面前长跪不起,最终求得法号“永信”。
挑粪、种地、放牛、做饭,白天的释永信是最卖力的苦行僧。油灯下,他夜夜苦读经书。他亲身体会过少林寺的窘迫,为了省下三毛五分钱的车票,师徒俩在路边苦等顺风车,去北京开会,兜里只揣着二十个烧饼,晚上睡在澡堂子。
这些刻骨铭心的贫穷记忆,或许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他日后要为少林寺选择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救寺还是“噬”寺?
1987 年,22 岁的释永信接过衣钵,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寺院住持。老方丈圆寂前,看着这个眼神锐利的弟子,或许没料到他会走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释永信看得很清楚,想让少林寺活下去,甚至活得好,就不能再守着那三十亩薄田,“介入商业”成了他的破局之道。
释永信先是成立慈善基金会,扶危济困,为少林寺积攒下好名声。紧接着真正的大动作开始了,1989年,少林武僧团横空出世,在全球巡演,将少林功夫这块金字招牌打向了世界,德国媒体惊呼少林寺在海外一年能赚千万英镑。
1998年,“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佛门正式下海,此后的少林寺,商业版图扩张得令人咋舌。2008年,他们在淘宝开店,卖禅修服、禅香,甚至还有所谓的“武林秘籍”,成了佛教界的电商鼻祖。
释永信成了“CEO方丈”,天眼查上,他名下关联的企业曾多达十八家,横跨影视、医药、文旅、茶叶等多个领域,他通过“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像个投资大佬一样,挥斥近八千万,投资了十六家公司。
2008 年,少林寺在澳大利亚买地建四星级酒店;2022 年,豪掷 4.52 亿在郑州拿地,要建五星级酒店和演艺中心。谁能想到,当年为车票发愁的寺院,如今成了跨国集团?
争议是谣言还是真相
钱来了,麻烦也跟着来了,围绕释永信的争议,几乎与他的商业征途同步。早在1987年,他还没当上住持时,据说老方丈行正就曾写信给有关部门,说他“有野心”、“品行不端”,偷拿法卷,虚报账目,但这些指控,最后都不了了之。
释永信登上方丈之位后,质疑声更是从未停歇, 2011年,网上疯传他嫖娼被抓,包养北大女生,还有私生子。2013年,西班牙媒体又爆出他在欧美拥有多处别墅。
2015年,一个自称“释正义”的人,在网上发布了一封举报信, 指控他持有双重户口、侵占寺院财产、与女弟子有染并育有一女。
官方不是没有调查过,有些事得到了澄清,双重户口确有其事,但俗家户口已被注销,被举报的七百万“索贿”,其实是弟子的供养金,也确实用在了寺院建设上。可这些解释,始终无法平息人们心中最大的那个疑问。
少林寺的商业化从来不是秘密,释永信曾说,佛教要适应现代社会,他确实做到了。武僧团巡演、电影合作、商标注册、景区运营…… 连 “少林” 二字都成了金字招牌,谁敢乱用就得吃官司。
有人算过账,光是少林寺景区门票分成,一年就过亿,加上周边的禅修班、武术培训、文创产品,营收堪比上市公司。可问题是,佛门需要这么多钱吗?
传统寺院靠香火钱、信徒供养维持,够吃够穿就行,可少林寺不一样,它要做慈善基金会,要搞海外文化中心,要投资公司,甚至要建五星级酒店。
这些钱,到底是为了 “弘法”,还是为了扩张商业版图?释永信的支持者说,时代变了,如果还守着三十亩地,少林寺早就消失了,是他让少林文化走向世界,这是大功一件。
反对者则认为,宗教的核心是精神寄托,过度商业化只会消解信仰,当僧人开始谈 KPI、算利润,求佛仿佛变成了 “买服务”,这还是人们心中的佛门吗?
一个自称月薪只有七百元的方丈,却被传坐拥十五辆豪车,身穿一件价值十六万的云锦袈裟,他到底是功臣还是逐利者?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佛门开始算营收、谈合作,那个青灯古佛的少林寺,已经回不去了。
未来的嵩山,钟声与算盘声还会继续交织,只是不知往来的香客里,有多少是求心安,又有多少是看热闹?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