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动良
1952 年,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提出了“罗素的茶壶”这一著名思想实验。他假设,在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轨道上,存在着一个极小的茶壶绕太阳运转,由于茶壶体积太过微小,以人类现有的任何观测技术都无法发现它。在这种情况下,茶壶存在与否都难以证实,但不能因为无法证明它不存在,就要求别人必须相信它存在。罗素以此强调,提出主张的人负有举证责任,不能将此责任推卸给质疑者,不能把无法证伪当作证实的依据。这一思想实验,旨在批判那些缺乏证据却要求他人盲目接受的论断,提醒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保持理性与审慎。
在哲学的广袤领域中,罗素的茶壶思想实验与崔动良有机哲学中的“体相协同证悟”观点,为我们理解哲学思考、认知实践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独特且深刻的视角。
罗素的茶壶,这一极富创意的思想实验,宛如哲学天空中一颗璀璨的启明星,照亮了我们对未经证实事物认知的黑暗角落。它以简洁而有力的方式表明,仅仅因为无法证明某个事物不存在,并不足以成为我们相信其存在的理由。提出主张之人肩负着举证的重任,不能将这一责任推诿给质疑者。这一观点犹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人们在面对未知假设时盲目相信的思维惯性,强调了在认知过程中保持审慎态度的重要性。
然而,在崔动良有机哲学的语境下,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当我们面对诸如“罗素的茶壶”这类难以证实的假设时,单纯的“相信”或“不相信”仅仅停留在认知的浅层次,缺乏坚实的根基与深度的理解。崔动良有机哲学所倡导的“体相协同证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积极主动、全面深入的认知方式,引领我们从单纯的信念层面迈向切实的实践体悟。
以“良知体相二元学说”为例,若将对“良知体”的认知类比为对“罗素的茶壶”存在的判断,那么,仅仅在理论上相信“良知体”的存在,就如同简单地相信茶壶在地球与火星间运转一样,显得苍白无力。在崔动良哲学体系中,“体相协同证悟”要求个体通过“发心、明心、见性”等一系列循序渐进且环环相扣的过程,在生活的具体实践中去感受“良知体”如何通过“良知相”得以显化,以及二者如何在动态中实现协同。这一过程并非抽象的理论推演,而是个体通过亲身实践,将抽象的哲学理念融入生命体验,使其真正成为自身认知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实现对“良知体”从概念到实质的深刻理解与证悟。
对于哲学体系的构建而言,“体相协同证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众多哲学体系的基础概念,诸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康德的“物自体”,如同“罗素的茶壶”一般,难以从常规的实证角度得到确凿证明。然而,崔动良哲学所强调的“体相协同证悟”,为基于这些难以证实的起点构建哲学体系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实践导向路径。它不满足于仅仅构建逻辑自洽的抽象理论大厦,而是鼓励哲学家及学习者将自身的生命实践深度融入哲学思考之中。通过“体相协同”,个体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对这些基础概念的理解与诠释,使哲学体系不再是高高在上、脱离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与个体生命体验紧密相连、相互滋养的有机整体。
在拓展认知边界方面,“体相协同证悟”更是展现出其非凡的力量。传统思维在面对如“罗素的茶壶”这类问题时,往往容易陷入相信与不相信的二元对立困境,限制了认知的广度与深度。而“体相协同证悟”则引导个体以一种更为开放、积极且全面的态度去探索未知。以“三螺旋模型”为例,通过价值本体(体)、制度显化(相)、效能生成(用)之间的动态协同,个体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对事物的认知,从多个维度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从而突破简单相信或怀疑所带来的认知局限,以一种更为丰富、立体的方式去把握世界与哲学的真谛,实现认知边界的有效拓展。
从罗素的茶壶到体相协同证悟,我们见证了哲学认知从理论思辨到实践体悟的深化与拓展。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哲学本身的理解,更为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探寻真理、拓展认知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