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中国航天曾一度面临人才短缺
创始人
2025-03-18 13:22:11
0

为了圆航天梦,中国人艰难探索六十余载。中国航天事业多个“第一”背后,都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正如“发轫”寓意“开端”,他带领中国航天人奋发图强、勇毅前行,在浩瀚宇宙留下一个个执着探索的璀璨印记,书写一次次逐梦苍穹的中国奇迹。

戚发轫在参加科普讲座。图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提供

“青年不放在位置上、担子不放在肩上,就出不了人才”

2023年1月13日凌晨,亚太6E卫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我国基于全电推平台——东方红三号E平台研制的一颗国际商业高通量通信卫星。“通过电推让航天器在太空中完成姿态调整、轨道改变,可以有效降低卫星携带燃料的重量、增加载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究员王敏说,“这个前沿理念,最早是戚院士提出的,他坚持把技术难关交给我们青年一代来攻坚。”

“青年是航天事业的希望。青年不放在位置上、担子不放在肩上,就出不了人才。”这是戚发轫常说的话。

戚发轫说,自己也是“在压担子中成长起来的”。刚参加工作时搞导弹,研究院里除了钱学森,谁也没见过导弹。“钱院长亲自给我们讲授‘导弹概论’,他把我们领进了门,以后都要靠我们自己来钻研。”后来这个带有“扫盲”性质的班里,不少人都成长为各领域专家。

神舟系列飞船立项后,人才短缺问题更加凸显。戚发轫一面参与型号研制工作,一面着手筹建人才队伍。

“那时候流行一种说法,‘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戚发轫说,因为待遇低、出成果慢,不少人不愿从事航天事业,很多人来了这里又选择离开……“靠着理想信念留下来的,每个人都能扛起一支队伍,攻克一个难关,大家同心协力,做成了很多事情。”

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疫情,正值神舟五号发射前的攻坚冲刺阶段。因为涉及不同协作单位间的验收、测试、试验,人员流动较大。为最大限度保障科研人员安全,戚发轫说,“凡是进了航天城的人,管吃管住,让大家安心搞试验。”戚发轫自己也率先住进了航天城。在戚发轫的带动下,一批批优秀的航天技术人才竞相涌现,载人航天领域专家张柏楠杨宏何宇等人,早已在关键技术领域担任重要岗位。

2004年,从载人航天一线退下来的戚发轫,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任宇航学院院长,筹建中国第一个空间羽流实验室。10多年里,他培养了20多名博士生。

王敏曾师从戚发轫。“戚院士治学严谨,实验课题中的每一个关键阶段,他都要过问;他又充分相信我们,只与我们讨论研究方向,具体的技术路径就交给我们自己去摸索。”王敏说,戚院士敢于让年轻人挑大梁,而且只要有需要,他一直都在。

“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而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2025年2月26日,北京市密云二中,戚发轫为全校师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中国航天之所以取得现在的成绩,是因为大家心中都充满爱。一个人只有有了爱,才会把最宝贵的东西奉献出来;而最大的爱,就是爱国家……”讲座中,戚发轫饱含深情,娓娓道来,赢得台下热烈掌声。

“爱国、奉献,是我们那一代人刻在基因和血脉里的东西。”戚发轫说。

早期技术攻关时,在发射基地试验队没地方住,大家在地上挖一个1米多的深坑,上面盖草木,晚上就睡在这个“地窝子”里;做低温试验没有试验室,大家只能借用大型冷库做试验,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冷库里,穿着大棉袄、塑料鞋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不少人的塑料鞋都被冻裂了。“从没听到任何人喊苦喊累,这就是航天人的精气神。”戚发轫感慨。

卫星研制工作,昼夜兼程是常态。为了赶上任务进度,戚发轫曾因为劳累过度而昏厥,醒了后休息一下又投入攻关;得了阑尾炎疼痛无比,他还坚守在科研一线;鲜有时间陪伴家人,但家人始终在背后默默支持,给他提供强大后盾支撑……戚发轫说,“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而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从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卸任后,戚发轫把大量精力投入航天科普事业,在国家机关、科研院所、大中小学等开展科普讲座,在网络上讲授“航天思政课”,播撒热爱科学、热爱航天的种子。他曾在香港给青少年讲爱国主义和载人航天精神,也曾在酒泉同科研人员回忆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上千场的科普讲座,他从不准备讲稿,因为“关于航天事业的每一个细节,都毕生难忘”。

戚发轫走进香港皇仁书院向中学生畅谈中国航天精神,图源: 视觉中国

多年来,戚发轫坚持每年为五院新入职的员工讲授入职“第一课”,引导他们系好航天事业的“第一粒扣子”;2023年,戚发轫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他把奖金100万港元全部捐出,用于培养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有面金灿灿的“百星墙”,每成功发射一颗卫星,就在墙上立一块卫星浮雕,签上项目负责人的名字。孙家栋和戚发轫的名字,和东方红一号写在最前面。从每年几颗到十几颗,再到几十颗,如今这面“百星墙”上,已有470余颗卫星,这是中国人逐梦星河的印记,也是以戚发轫为代表、一代代航天人心血与汗水的结晶。未来,这面墙还会“延展”,中国航天人将继续向着星辰大海,全力进发。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张彦春 刘涓溪 曾亦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寻味老茶馆:时光盏里的湖式旧梦 湖州,这座镶嵌在江南水乡中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与茶馆结下了不解之缘。茶馆,作为湖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
城市地标金贴,“上房揭瓦”喝茶... 在自己喜欢的小城疗愈式“轻旅居”,在自己喜欢的科技范线下门店领一张城市地标金贴、在自己喜欢的新茶饮门...
莫言打假:这些话确实不是我说的... 昨天(5月5日),作家 莫言在他的公众号打假: 这些话确实不是我说的! 网传“莫言说 ”: ...
绍伊古:向乌克兰提供援助是西方... 中新网5月6日电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6日报道,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在《俄罗斯报》发表文章提到...
五茶藏四季,一礼纳山河——京东... 一盒饮尽华夏风骨,五味品透人间清欢 茶如人生,百味交融。京东京造「五福临门」组合茗茶礼盒,以五款非遗...
原创 不... 近日,特朗普发表惊人言论,要求美国船只在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免费通行,引发国际哗然。此消息由新华社...
福建8岁男童爬山失踪两天,游客... 极目新闻记者 肖名远 5月4日下午,福建莆田8岁男童邹某樽在石谷解山游玩时走失。极目新闻报道此事后,...
于东来事件大结局?官方表态!才... 在当下这个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时代,一家商场的风吹草动竟能掀起惊涛骇浪,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你敢信?可...